首页 > 乡村振兴 > 养殖技术 > 水产 正文

宁夏静水塘养殖鱼类封冰期安全越冬技术(二)

来源:宁夏三农呼叫中心 发布时间:2010-12-22 

  高扬       副研究员    宁夏银川市兴庆区农牧局

  2010-12-22
  第三节   养殖鱼类封冰期死亡原因
  一、鱼体质差
  通常规格大的鱼种体质好,越冬成活率高。鱼种体质差,抵抗疾病和不良环境的能力就差,染病机会增加,因此引起鱼的死亡。
  偏肥的鱼种含水量过多,缺乏必要的锻炼(可能还缺乏必需脂肪酸),在越冬水温偏低时,也会造成死亡。
  二、鱼病
  鱼体受伤或体质不佳,在越冬期常感染水霉、竖鳞病或车轮虫、指环虫、斜管虫等寄生虫,导致越冬鱼类的死亡,尤以春季融冰前后其发病率较高。
  三、缺氧
  其原因大致有:扫雪不及时或面积过小,透光性差;水体清瘦、缺肥;浮游动物过多;水质过肥,水中微生物耗氧(水呼吸耗氧量)过大;水位太浅等。
  四、低温
  当水温降至0.5℃~0.2℃时,鱼体就会冻伤乃至冻死,尤其是含水量高、偏肥的杂交鲤,更不耐此低温。所以当溶解氧告急时,长时间采用机械增氧,往往可使水温降至0.5℃以下造成大量死鱼。
  五、管理不善
  管理不善而引起死鱼的主要原因是责任心不强和不懂技术。如:较早并塘和停食,造成越冬后期的消瘦死亡;越冬水体不清淤,水质差,水位浅,又未监测氧而缺氧死鱼;盲目补水,尤其是污水的补入,造成严重缺氧死鱼;拉网操作受伤,感染鱼病,造成死亡;盲目连续用药,造成环境条件恶化、药物中毒等使鱼死亡;长时间搅水,水温低死鱼等。
  第四节    封冰期鱼类安全越冬技术
  一、养殖鱼类
  鱼体健壮肥满,耐寒抗病能力强,耐越冬期的消耗,越冬死亡率低。
  越冬前应尽可能地进行鱼病检查,以相应药物进行处理。
  适宜放养密度。根据越冬鱼的种类、养殖经验和管理措施等具体条件而定。
  二、水位
  为保持一定水位,静水越冬塘在冰封期应适时分期注水2~3次。
  越冬池应保持一定有效水深。过浅会导致水温偏,也限制了越冬鱼类的密度;过深会使氧债层加大,不利于生物增氧。
  据研究测定北方地区越冬池补偿深度一般为0.8~1.5m。所以,从理论上推算采用生物增氧的越冬池有效水深以1.1~1.8m为适宜,也可随水的肥度增大而减小深度。
  三、透明度
  若按越冬池的最适浮游植物生物量为50~25mg/L计,越冬池的最适透明度应为48-6cm。
  四、水温
  越冬池的水温通常是比较稳定的,如此稳定的水温对越冬鱼类是十分有利的。采取循环水或补水等增氧措施,冰下水温的自然垂直分布将被打破,底层的水温可降低到0.2℃,当停止注水后,水温会自然回升但底层的水温一般不会再达到4℃。所以,当越冬池缺氧采用增氧机或水泵曝气增氧时,要十分注意水温下降问题。 
  五、冰下增、补氧
  鱼类越冬环境中的各种理化条件,最重要的就是水中的溶氧含量,这是确保鱼类安全越冬的重要条件。水中的溶氧丰富,可促进池塘物质的良性循环,这对创造一个良好的越冬环境尤为重要。但在漫长的冬季,越冬池的缺氧也是不可避免的,选择行之有效的补氧方法,科学的实施冰下增氧,可化险为夷,保证鱼类越冬安全。
  冬季越冬池冰下增氧方法主要有生物增氧、注水补氧、循环水补氧、机械强化增氧、充气补氧和化学增氧等方法,本文主要介绍我地区常用的前四种增氧、补氧方法及应用技术要点。 
  1.生物增氧 
  越冬池封冰后水中氧的主要来源是靠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,因而,保持水中一定数量的的浮游植物就可以不断地补充水中的氧气,满足越冬鱼类的需要。 
  ① 越冬池注水时应保证水中有一定数量的浮游植物,尤其是引用地下水时要特意的注入部分含浮游植物多的肥水(但数量一般不要超过1/5),作为引种之用。
  ②如果越冬池水质清瘦,可以施用少量化肥提高水的肥度,每亩用量为尿素和过磷酸钙各0.5--1.0千克。但不能施有机肥,以免增加耗氧因子,造成水质污染。施肥时间不宜过早,最好在临封冰前或封冰后进行,以免藻类过早繁殖。采取挂袋的方法施肥,打冰眼,将化肥装袋挂在冰下水体中,每公顷水面挂60~90个袋。
  ③在封冰后,可自然的繁殖喜低光照的鞭毛藻类对提高增氧效果有利。
  ④当剑水溞和轮虫较多时,为减少耗氧,可用0.7ppm敌百虫进行杀灭。
  ⑤下雪后要及时清扫,保持明冰,增加冰的透光率,。
  实践证明,生物增氧是静水越冬池最简单、最经济有效的增、补氧方法。
  2.注水补氧 
  采用注水补氧法,一定要提早进行,以防止因缺氧而一次注水量过大或注水时间过长,导致越冬池水温的急剧变动及鱼类的频繁活动消耗体力。因此,每次注水的时间和注水量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,应适当的加以控制,这一点要特别引起注意。 
  因注水补氧所用水源的不同,注水的方法也不完全相同,下面分述如下。
  ①引取河水和大水面的水补氧 
  当引进河水和大水面的水补氧时,要注意水源的水质和溶解氧含量,水质要符合养鱼用水标准。如果水源的含氧量较低时,可使水流经一段渠道或提高落差,先增加水中的含氧量,再注入越冬池。据测定水流的落差为90厘米时,注入越冬池水中的溶解氧含量为1.7毫克/升,将落差提高一倍,氧量可达2.2毫克/升;再把流程增加11米,氧量可提高到5.6毫克/升。当水源混有污水时,还是不用为好。
  ②提取地下水补氧 
  使用机井作为水源补氧,要注意井水(也包括泉水),一般含氧量低,同时还含有一些硫化氢及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。所以,必须注意冬季使用井水补氧,要将流程设计在20米以上,以增加井水的溶氧含量和释放有害气体。此外,采用地下水补氧时,还要注意水中的铁含量,如井水的含铁量高,千万不要将水直接注入越冬池。因为,低价铁在氧化时要消耗水中的氧,而且氧化铁很容易粘附在鱼的鳃丝上,妨碍鱼的呼吸,过多的铁还会抑制浮游植物的繁殖影响光合作用,降低增氧效果。因此,凡含铁较多的井水,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暴气、氧化和沉淀后,才可少量注入越冬池。
  ③取临近池塘水补氧
  使用临近池塘的水补氧,也要先测定水中的溶解氧含量。尽量提高注入越冬池水的氧含量,以提高补氧效果。 
  3.循环水补氧 
  当越冬池严重缺氧而又缺少水源时,可采取原塘水循环补氧的方法。原塘水循环是用泵抽出池水,使水流经一段冰渠暴气、增氧后再注入越冬池,以达到提高越冬池水中含氧量的目的。这种方法增氧效果较好,但缺点是使水温大幅度下降,直接危害越冬鱼类,若长时间循环水还增大了鱼的活动量,对安全越冬不利。因此,采取原塘水循环补氧时,宜早使用,一次循环水量不易过大,在监测溶氧含量的同时要监测水温变化,当水温低于2℃时,应立即停止循环水。循环水补氧常因水温的急骤下降而造成大量死鱼,所以该法只能作为解决越冬缺氧的应急办法,不宜反复使用。 
  同时循环水的地点应选择在深水处,以免冲起底泥,搅混池水。 
  4.机械强化增氧
  利用增氧机械强制使空气中氧大量溶于水中,这种方法的增氧效果与增氧机的类型和功率大小有关。使用叶轮式增氧机虽增氧效率
  5.  化学增氧
  通过施用化学药物,也可达到增氧的目的。目前常用的化学增氧剂主要有:过二硫酸铵、过氧化钙和过氧化氢等。过二硫酸铵的用量为每立方米用10克,过氧化钙和过氧化氢在每立方米水中加10-20毫升。要注意,增氧剂千万不可过量使用!
  六、越冬管理
  1.  测氧  
  定期测定越冬塘水中的氧气,一般每周检查一次,春节过后,应每天检查一次。当溶氧量降到3毫克/升时,就要采取措施,增加溶氧。
  测氧有助于了解冰下水体溶氧变化情况,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。目前,测氧多采用化学试剂测氧法,这种方法比较经济,但操作起来较为麻烦。如果经济条件允许,可购买测氧仪器测氧,仪器测氧操作起来较为方便。
  2.   及时补水  
  根据越冬池水位下降和溶氧情况来确定。
  3.   巡池  
  一要注意观察越冬池有无渗漏情况,如发现冰面塌陷,则可能是越冬池漏水。出现漏水情况,应及时补水。二要注意观察堤坝情况,特别是在严冬季节,看堤坝有无断裂。如发现断裂,应及时修补。
  4.  打冰眼
  打冰眼观察水色和生物活动情况。因为不同的水生动物对水中溶氧量的要求不同,可以根据冰眼水面出现的不同的水生动物来判断水中的氧气情况。当池水严重缺氧时,水色往往浑浊、变黑,有腥臭味。
  在一般情况下,打开一贯冰眼,如果没有发现水生昆虫、小型野杂鱼,说明水中还不缺氧,如果冰眼处发现较多的水蚤,说明水中的氧气已比较少;如果发现水斧虫、水鳖等水生昆虫,说明水中已比较缺氧;如果发现小型杂鱼和饲养的鱼类,那么水中氧气已经很低,必须立即注水增氧。
  5.  扫雪
  越冬期间,要保持池面的透光性。下雪后要及时清雪,保持鱼池一定的透光性,如果冰面积尘过厚时也要扫掉,清雪的面积应占全池面积的80%左右。
  6.防治鱼病 
  越冬期间经常观察冰层下鱼类是否有异常或贴近冰层游动现象,要根据情况进行病理检查。若发现有鱼病发生,应选择适当的药物及时进行治疗。如果越冬期间不能将鱼病完全治好,在翌年开春融冰期间要尽早使冰融化,及早分池并进行药物处理,防止引发暴发性疾病。冰封越冬水体杜绝使用硫酸铜,以免影响越冬水体中浮游植物的生物量,造成缺氧。